德江县气候具有季风性、高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孕育了众多生物因子,天麻是众多生物因子中的瑰宝。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德江县天麻种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野生变家种取得成功。德江县看准时机,大力发展天麻产业,在助推全县贫困人口脱贫的征程中,打了一场漂亮的产业脱贫攻坚战。从“黄土”到“黄金”德江县沙溪乡是远近闻名的“天麻之乡”,野生天麻随处可见,一直都有“沙溪天麻多如苕”的说法。但是因为当时人们对天麻的认知不够,即使价格便宜也很少有人买。村民种庄稼收入低,天麻又没销路,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很多土地荒废了。得益于德江县规划把天麻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德江天麻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9月中旬,德江县沙溪乡贫困户周娟正在忙着打理自己种植的天麻。“我家土地少,加上这两年环境好,野猪多,种的玉米等农作物都被野猪拱坏了,收成不好。”周娟一家六口人全靠丈夫搞搬运工挣钱,三个小孩和一个老人不能劳作,地里的收成不好,全家人还居住在老瓦房里。天麻产业园的建设,给她家的脱贫带来了机遇。“年,天麻产业园建成后,县里教我们种天麻,园区还补贴种子钱,成熟后还负责回购,我们今年打算盖新房了!”周娟笑着说,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她还在园区打扫卫生、除草等,每月工资元,自己和丈夫两人的工资加上卖天麻的钱,哪怕是收成不是很景气的年头,也有9万元的收入。外出打工多年的潘天华同样尝到了种天麻的甜头。“以前在外面干零工,收入很不稳定。听说乡里鼓励大家种天麻,还补贴种子钱,我尝试着种了平方米面积,想不到大丰收,一共收了多斤,以每斤18元的价格卖给园区,去年就赚了5万多元。”潘天华笑着说,在保证种植零投入的同时,相关天麻公司还会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为标准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收购时市场价低于合同收购价格,以合同价格收购。这种保底收购的方式,保障了农民的收入。沙溪的天麻营养价值高,医院已将这里定为天麻原材料基地。近年来,沙溪因地制宜,实施了以“公司+基地+农户”保底收购,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让农户参与分红。德江天麻资源丰富,所产天麻以“个大、肥厚、半透明、质坚硬、特异味浓”等性状而著称。“十三五”来,全县天麻栽种面积累计达3万余亩,带动周边市县种植2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德江天麻产业链较为完整,基本形成了从“两菌一种”到天麻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已注册有“德江天麻”“黔绿”“傩乡”“神王”等多个商标,开发系列产品10余个,产品远销香港、台湾等地。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天麻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天麻种植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大量伐木超过了树林的更新速度,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麻农收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产生矛盾。“天麻头一年种植过后,原来种植的地方土壤会残留很多破坏菌,第二年便不能再种植,要等两年左右的时间让土壤自净,或者是人工净土。”潘天华说,天麻采收后麻窝一般不连作。为了守住生态底线,德江县采取在麻穴中补种树林的人工修复方法,大大缩短生态恢复周期和土壤轮休时间。例如一千亩天麻种植基地,合理的划分为三块,每次只种一块,每次收获后在麻穴中补种树苗培育后续林,每两年一次循环,既保障了天麻原生态的生长环境,又保证每年农民有地可种。提高林地的使用效率,促进天麻林下经济的规模发展。与此同时,德江县把天麻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大力鼓励农民自行建成后续林一亩,经验收合格后,进行奖励补助。“老百姓就是靠土地吃饭,恢复林地本就是我们的责任,如今还有钱拿,谁还会不愿意呢?”潘天华笑着说。近年来,德江县实施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通过“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省级知名品牌”三个示范区建设,德江建立了最大的天麻野生资源保护区,实现了园区“原生态、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和森林消耗的问题,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共赢模式。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鲁毅编辑黎娅茹编审姚曼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haicity.com/tmhl/tmhl/18080.html